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完成对2020级新生”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实效的问卷调研

发布时间:2020-12-28 09:56:05作者:浏览次数:89

在当今全面奋进新时代的政治环境下,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日益凸显和聚焦。鉴于此课程的鲜明特征及其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近期,形势与政策教研室通过学习通平台完成了对全校2020级新生的“军事理论”课程问卷调查工作,以期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实效。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程的总体认知以及具体跟踪调查他们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认知水准、学习现状、价值认同等四个部分。本次问卷设计了10道单项选择题型。鉴于本次10道题目皆为单选题的客观题型的设计风格,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较性,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并对获取数据按比例统计的方式因此,所得数据较为客观有效。

二、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与现实审视

1..学生对军事理论课程的总体认识方面:多数同学表现出对当今国际政治局势关注程度及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热情。问卷第一题对2882人的调查中又2863人认为课设本课程的重要性,达到了99.3的赞成率。第四题调查结果显示,2883名受访学生中,非常关注的有841人,占比29.2;关注度一般的有1628人,占比达56.4。以上数据表明同学们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显示出对国内外基本政治热点话题一定程度上的关注。

2.社会调研、基地考察等教学实践环节深受学生欢迎实践教学寓教于“行”,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发挥军事理论课程实践育人作用的重要渠道。第10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调查的2882名同学中,认为观看军事材料和进行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的同学分别是2710人、2466人,占比分别高达94%85.6%这一结果说明实地考查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同学们当中获得了较高的认同度,以激发学习兴趣、开阔人文视野、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课堂的对接与融合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三、探索军事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多维路径

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实效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因此,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键要素着手,整体推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引领教师素质再上新台阶。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互动过程,效果如何既取决于学风学情,更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教学水平。军事理论课内容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的诸多领域,对教师的整体素质具有极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有知识结构的广度,也要求有对知识剖析的深度。作为一名军事理论教师,一方面凭借较高的学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多角度、多侧面去论证问题,启发学生,另一方面需要有良好的师德形象去引领学生、感染学生,这样才能取得“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2.力求实践教学更具新成效。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为此,实践环节的设计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坚持教学内容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教学目标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努力发挥第二课堂的实效性。教学的过程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有效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从对课程内容的基础认识阶段逐步上升到知识体系的理性认识阶段,并最终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养。其次,巩固和强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积极争取社会的合作与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尤其是地方的优质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教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军事理论课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现实,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交融应是长期不懈的努力方向。